“八小时之外”的多样打开方式 ——市委党校举办第25期“相约星期二” 青年沙龙 |
||||
|
||||
7月15日,市委党校第25期“相约星期二”青年沙龙在图书馆举办。参加活动的青年教职工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交流了各自“八小时之外”的兴趣爱好及生活感悟,共同探讨“八小时之内”与“八小时之外”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八小时之外”是“自留地”,更是“试金石”,青年人应该抓住这一自我提升的黄金期“充足电”“加满油”,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党校事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副校长王肖杰出席活动,将“八小时之内”与“八小时之外”的关系总结为“内外相补、内外相通、内外相长”,勉励大家用好“八小时之外”,学习掌握更多技能,扎实提升综合能力,不断丰富人生体验、提升生活趣味,在工作中更好地发光发热。 交流发言 李卫波:无论是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外,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都在刻画我们生命的每一笔色彩。我个人八小时之外的兴趣爱好大致可以分为五类:阅读等,可以让人进步的成长类;篮球等,可以扩大交际的拓展类;游泳、下棋等,满足亲子陪伴的功能类;看电影、唱歌、旅游等,能够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娱乐类;还有从事公益活动丰富人生意义的价值类。 王 云:“八小时”之外作为青年干部工作之外的时间延伸,即便脱离了具体的工作环境,也需要青年干部做好自我管理,尤其在公共场合更需要注意职业角色带来的衍生效应,让自己的言行与职业角色相匹配。 孔毅华:当收纳从单纯的物品整理升华为一种思维方式,其赋能价值便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办公桌抽屉的分区逻辑与项目计划的WBS分解共享结构化思维,行李箱的打包技巧蕴含着资源调配的智慧。这种从物理空间整理到认知空间优化的艺术,正是收纳爱好跨越八小时内外的珍贵价值——它不仅塑造有序的生活场景,更培养了可迁移的思维能力,成为连接日常体验与高效工作的隐形桥梁。 夏丹蕾:动起来,实实在在做事,才能获得源自身心的掌控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我八小时之外的行动清单:1.坚持运动。打羽毛球、跳健身操,能坚持下来的运动方式就是最好的。2.短途出游。走出去,探寻山海,在忙碌的工作外找到切换心情的空间。3.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的过程也是在整理自己内心的情绪和秩序。 袁青青:八小时之外看似碎片化的时间,藏着职场成长与生活幸福的密码。我喜欢做手工玩具,当成千上百的小小组件变成一件玩具时,专注力就慢慢养成了。会计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通过亲子手工融入家庭教育,而孩子的童真视角也让我学会用更灵活的思维看待工作中的难题。 张 杰:“八小时之内”是责任与担当,“八小时之外”的爱好则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是否能在独处时依然保持学习的热情。阅读不仅是个人爱好的延伸,更是与工作形成奇妙共振的纽带。书画、跑步、瑜伽等这些“无用之用”的爱好则更好地丰富了生命的体验,为工作和生活赋能。 张伊格:八小时之外,我喜欢“溜达”,探索城市和大自然,并通过积极分享探索经验和感受打造自己的社交名片。我还学习了有氧搏击、Zumba舞蹈等运动课程,给自己充电。在可以重塑自己的年纪,通过这些活动调整情绪和精神状态,使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在八小时之内发挥最大效能、提升工作效率。 刘泽栋:作为一名党校青年教师,工作之余,我系统研读经典著作与前沿论著,深度阅读拓展理论视野。同时,深入社区、乡村,观察社会变迁,将鲜活实践融入研究,使理论阐释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行走调研感知时代脉动。“八小时之外”的潜心学习与躬身实践,是与主责主业同频共振的能量场,它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素材、砥砺了信念,让我更有底气站好党校讲台。 赵志伟:于我而言,八小时内外互动如一场无声的协作,让工作状态更有韧性,也让业余时间更有质感。每日阅读就是在为我的工作提供“弹药库”;运动成了消解工作压力的“天然解药”。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制度规范和要求也在潜移默化地让我的生活更加条理严谨。管理工作+管理生活=不焦虑! 王润岐:八小时外的兴趣爱好与八小时内的工作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于我而言,二者的关联性是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就是把事情转化为思维导图、任务分解式去完成,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工作质效。例如,生活中,会在每次旅行前制作行程清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统筹每个环节。工作中,会使用甘特图制作工作清单,把任务分解为项目清单、流程图,化感性为理性,有效总结工作经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