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先进经验 凝聚发展力量 ——202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江苏学习考察侧记 |
||||
|
||||
汲取先进经验 凝聚发展力量 ——202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江苏学习考察侧记 10月11日—17日,威海市202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前往江苏省委党校昆山分校开展异地教学,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完善理论架构,丰富知识储备。7天时间,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地观摩,学员们白天考察,晚上交流,沿途热烈讨论。在交流学习中,大家对先进地区城市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威海实际及自身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普遍感到触动很大、受益匪浅。 这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再解放 思想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宽。苏南地区,以其独有的区位优势,紧紧依托上海的辐射影响,深度融入长三角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员们认真听取昆山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历程,全面了解“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的“昆山之路”的精神实质,学习连续15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经验”。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首个合作项目,透过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者、亲历者潘云官同志的介绍,大家详细了解了筹建园区过程中文件起草、规划制定、具体准备的过程,感受到了园区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的建设经验,对园区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印象深刻。特别是园区干部主动向上争取政策、突破政策瓶颈、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再创造再创新的奋斗历程,使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中独占鳌头,令人刮目相看。 昆山成就了台商的事业兴旺,台商造就了昆山的持续辉煌。作为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昆山始终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理念,擦亮“昆山服务”品牌,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政策集成、服务提质,为深化昆台合作注入新动力。在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展示馆,学员们纷纷驻足,边听边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昆山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28条”政策。2013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又以此为契机,优化台企发展环境,台商投资领域从早期的纺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发展至金融、医疗、职业教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越发完整的配套网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对试验区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改革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两岸民间交流、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这是一次创新发展经验的再学习 走进位于昆山市陆家镇的好孩子集团展厅,各种极富设计感的婴童产品琳琅满目。讲解员随手推出一辆造型前卫的婴儿推车,几秒钟的功夫,便将它折叠成一个便携式铝合金车架,这是专为欧洲市场设计的最新式婴儿车,出厂价就是几百欧元。从1989年发明四功能婴儿车创立“好孩子”品牌,到本世纪初进军欧美设立研发中心,再到好孩子生态圈孵化基地布局,从“设计代工”到自主品牌再到世界品牌,好孩子集团依托自主创新和品牌营销,实现了从“隐形冠军”到“显形冠军”、从本土化企业到全球化企业的华丽转身。 在无锡红豆集团,1957年至今,60多年的企业发展历程清晰可见。这不仅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企业在搞研发抓生产的同时,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将企业党建融入企业管理,创建了“一核心三优势”党建经验和“一融合双培养三引领”党建工作法,首创了“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当了解到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将生产的医用防护服不对外销售、无条件服从政府统一调拨时,在场学员对民族企业实业报国、履行社会责任的情怀纷纷点赞。 这是一次绿色发展理念的再升华 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全国文明村——常熟市蒋巷村,一幢幢花园别墅拔地而起。谁曾想到,40多年前的蒋巷村,河沟坑洼、土地破碎、血吸虫病横行,村民绝大多数住泥墙草房。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怀着“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下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决心,坚持走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将过去的“小雨白茫茫、大雨水汪汪”的偏僻闭塞小乡村,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富裕新农村,实现了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全覆盖,200户村民过上了劳有所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幸福生活,树立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在稻花飘香、风景如画的巴城镇武神坛村,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河道管护、农村公厕管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有序推进。2017年,武神坛村投资近千万元,通过外围建设绕村车行道,村内铺设青砖步道,对道路两侧及荒废地进行绿化,营造出村庄绿化美景,保持了原有的江南水乡风貌,打造了“水韵武城、蟹香人家”特色田园乡村品牌。 在曲径通幽、景色秀美的昆山天福国家森林公园,河流、沼泽、池塘、人工湖和稻田相映成趣,公园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农耕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基于“活水畅流”工程构建健康农耕湿地水网,推行稻渔混养、生态种植,实现了湿地与农业友好发展,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内,成功打造了一片弥足珍贵的生态宝地。 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再洗礼 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鼓舞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民族振兴而奋斗不已。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顾炎武故居,讲解员结合顾炎武先生的生平事迹,把顾炎武先生“贵廉”、“有耻”、责任担当等勤廉思想进行了详细介绍,大家仔细聆听,认真观看,从中接受熏陶,涤荡心灵。 在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员们重温沙家浜抗战史,再一次被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所感染。抗战时期,当地群众以芦苇荡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式的沙家浜人,与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在历史纪念馆内一幅幅革命历史图片面前,学员张志全感慨道,“如今的美好生活承载的是一代代沙家浜人勇挑重担、奋勇拼搏的辉煌历史。在新时代,作为青年党员,要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沙家浜精神继承好、传扬好。” 通过7天的学习,学员们带着问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悟,触摸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新脉动,学习到了科学发展先行者的新经验。大家发现,从产业布局到园区建设,从绿色发展到乡村振兴,勇争一流、创新求变的生动实践几乎每天都在苏南大地精彩上演,当地干部敢想敢干、严谨专业的工作作风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学思践悟、比学赶超的强烈渴望。学员们纷纷表示,一定学习好、吸收好、借鉴好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为“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